黄昏时分,带宝宝去菜市场。她两岁半了,可以无障碍地交流。买完水果,抬头见凤凰花开了。便俯身对她说:“宝宝,你看,花开了,这叫凤凰花。”想不到她淡定地回了一句:“花开满树红。”我楞了一下。在这喧嚣泥泞的菜市场,这句诗显得如此格格不入。“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唯馀一孕在,明日定随风。”这情景真美啊!或许,她是想让我明白,即使身处琐事喧嚣之中,依然要时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诗意的心境。
古代诗人一直在教我们如何保持诗意的心境。陶渊明在官场几进几出,最后还是选择了退隐,过起了“夫耕于前,妻犁于后”的田园生活。大学时,读他的诗歌,总以为他的生活一定是极其惬意的,方能写出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来。其实,据史书记载,陶渊明退隐之后经济拮据,有时候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很喜欢他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或许这是他回归田园之后一天生活的写照吧。但即使“草盛豆苗稀”,也还是不离不弃,起早贪黑地劳作,并且最后在美好的月色下“荷锄归”。这就是诗人与普通农民(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的区别吧。“荷锄归”是每个乡村农民每天都在做的,但是因为“带月”了,所以意境全出,让人的脑中有了一幅写意画——空旷的田野里,草木繁茂,细小的田埂上,走着的是劳作了一天肩上荷锄的诗人,晚风吹拂,衣袖飘飘,头顶是一弯新月。温馨而诗意的画面。总以为,若是要画一幅陶渊明的画,就取这个“带月荷锄归”的画面,已是足够。
所有的一切都在这“带月”二字。古今中外,哪里没有月色呢,只是谁发现它并且时时与之对话呢?那些有诗意心境的诗人罢了。
保持了诗意的心境,方能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保持了诗意的心境,方能有大隐于朝小隐于市的超然;保持了诗意的心境,方能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脱俗。陶渊明告诉我们,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便可以“心远地自偏”,“心远”了便可以超脱世俗的缠绕,安静地做回自己。
愿身处喧嚣的我们,能为自己的心灵留白,留一个小小的空间,让月光照进来,让花香飘进来,让音乐弥漫进来……只要让一切的美好常驻心间,便能抵御世间的一切艰辛。但愿你看得见路上的泥泞(知道如何下脚走好每一步),也能看得见花开;听得见风雨之声,也听得见花开的声音。不错过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