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柑橘产业服务团队的教师涂攀峰向学生讲解枝条修剪知识。受访者供图 |
不久前,在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启动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下称“仲恺”)获批为项目培育机构,肩负起为广东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使命。
建校95年来,仲恺以鲜明的农工特色办学,输出一大批扎根广东乃至全国乡村第一线、投身农业农村发展事业的骨干力量。2021年,仲恺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发展迈入新阶段。
“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是学校的使命担当,我们努力提质升级,不断擦亮农工特色的金字招牌。”近日,学校党委书记宋垚臻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仲恺将持续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人才。
服务“三农”下好人才“一盘棋”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您如何理解?
宋垚臻:步入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是教育的使命,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仲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总目标,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长期以来,学校还积极探索育人新路径,深入实施“三全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自入选全省高校首批“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单位以来,学校明确了“3+6+5”改革思路、“3+4+3”工作路径,将试点工作细化为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9个三级指标、85项具体举措的施工图,积极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南方日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仲恺来说,怎样体现高质量发展?
宋垚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务实、踏实、朴实、求实是仲恺人的“DNA”,我们始终秉承“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精神,引导师生求真学问、做实干家。
近年来,学校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面向基层、服务“三农”,展开建设高质量的组织体系、学科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全方位保障育人质量,下好人才“一盘棋”。
学科专业建设是重要抓手。重点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农学、工学等学科,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在64个本科专业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交叉融合更新传统专业的“血液”,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未来,学校将带动更多学科强化内涵、争创一流,尤其重点发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及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建设“四类”学科
培养农工特色“实干家”
南方日报:在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中,学校实现了哪些突破?
宋垚臻: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学校开展“冲补强”建设、推动内涵式发展的集中体现。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越来越强,各个方面均实现新的突破。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积极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2.0,构建强化实践教学的分层次全程化协同育人体系,开设各类特色班和创新班,探索仲恺特色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增强。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3个省“强特色”建设学科优势尤为明显。同时优化学科资源配置,组建4个现代农业学科群和8个院士领衔的创新研究院,促进学科、专业、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引育并重,重点关注高层次人才和中青年教师;在科技创新方面,学校以国家现代农业战略需求为导向,先后获批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20年获23项国家基金项目,2021年获国家基金项目立项数达25项。
此外,白云校区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其中产教融合大楼、学生宿舍1-2-3栋等已投入使用,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将陆续建成行政楼、图书馆、教学实验楼等。学校近三年在白云校区完成约28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南方日报:对于学科建设,学校有哪些特色举措支撑培养更多乡村振兴“实干家”?
宋垚臻:作为地方应用型农业本科院校,学校重点发展与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支柱产业等密切相关的农学、工学等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基本形成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
面向“十四五”,学校实施“高峰、高原、高地、培育”四类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对人才培养贡献度大的基础学科,优先建设对科学研究支撑度高的特色学科,大力扶持适应社会服务需求的应用学科,形成以农业基础学科为支撑、农业应用学科为重点、新兴交叉学科为补充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实现优势学科更强,特色学科更优。
在乡村振兴一线解难题添动能
南方日报:服务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学校有哪些贡献?
宋垚臻:近年来,学校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深度融入地方“三农”、区域产业和行业企业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学校组建70支农村特派员团队,长期活跃在生产一线,助力解决实际难题。经过多年建设,帮扶工作凝聚了一大批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兼备的特派员队伍,发挥乡村振兴全产业、全链条支撑能力。去年底,青年教师张文浩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是广东高校中的唯一获奖者。
学校还不断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其中,全面对接潮州市农业重点产业,围绕畜禽(狮头鹅)、水产、水果、食品加工、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组建科技支撑团队,同时开展“潮州老农”品牌人才培训、潮州市乡村服务官专项人才培训等培训工作。
南方日报:在一线贡献“仲恺力量”,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宋垚臻:科研反哺育人成效显著,师资队伍也越来越强。
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以驻镇帮扶工作现场为第二课堂,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基层一线,科技需求和田间地头成为实践教学场所和学生论文选题,真正培养“一懂两爱三过硬”农业专业人才。包括农业与生物学院学生在汕头、惠州、肇庆等地开展玉米和花生等新品种种植,动物科技学院学生在狮头鹅养殖场完成毕业论文实验等。同时,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涌现,教师团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面向一线需求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了众多标志性学术成果。
案例
创新开展农村科技
特派员组团帮扶模式
仲恺创新采取“1+2+1+N”组团帮扶模式,即1个基于驻镇帮扶工作队科技需求、学校与当地县区级及以上科技/农业主管部门2方前期充分沟通对接、1个全产业链农村科技特派员专家调研团队、N次全校科技特派员科技精准对接和学校师生科研实习对接,利用学校科研优势,打通沟通壁垒,强化帮扶模式育人功能,农业科技帮扶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其间,学校定期开展驻镇帮扶工作队来校交流活动,打造校地一体化紧密合作关系,并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基层一线指导特派员团队帮扶工作。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发挥团队学科交叉的合力效应,助推中央厨房预制菜、开平马冈鹅、湛江荔枝等产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一站式”学生
社区综合管理模式
仲恺充分发挥学生社区立德树人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并贯穿在学生社区,努力建成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高校治理示范区域。今年3月底,学校在全省率先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
首先,学校在学生社区成立功能性社区党支部,配备7名专职辅导员并担任支部书记。社区党支部通过长期日常考察,了解学生在社区是否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是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党员宿舍挂牌示范,每个学生党员联系1—2间宿舍,学生党员挂钩帮扶学习困难学生,每个学生党支部跟进联系1—2个区域的公共卫生和文明秩序,各种措施让学生党员在社区中成为一面鲜明旗帜。
数读
●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植物保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园林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强特色建设学科3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2021年5月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近年共争取省第一、二批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147个和人才引进基金捐款7000万元,柔性引进“双聘”(特聘)院士8人、特聘教授42人、决策咨询专家11人、客座教授21人,2018年至今引进博士教师296人,新增珠江特聘教授1人、青年珠江学者2人、珠江讲座教授5人、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
(刊登于南方日报2022年6月29日第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