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客户端 广东教育头条 时间:2022-02-23
近日,在广州亮相的昆虫新物种“海珠珐轴甲”掀起了一场人们对自然观察领域的关注:一方面,新物种的发现地点在市中心,实属罕见;另一方面,发现者是一名年仅23岁的年轻人。
“在城市发现新物种,算是可遇不可求。”新物种的发现者朱江,从中学起便对自然观察领域充满浓厚兴趣,课余常往山里跑。
2020年,他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正式成为一名海珠湿地的自然导师。

朱江。
小昆虫有“大来头”
去年夏天,广州海珠湿地自然学校园区内,朱江的同事在飞行阻拦器中挑出了一只仅有6mm长的昆虫。
朱江一看便来了兴趣。
他判断这是拟步甲科的昆虫,但模样十分陌生,无法判断其具体属别,“应该是比较接近于轴甲族的种类”。

可是,现存的轴甲族相关内容较零散,标本采集难度也很高,要弄清情况并不容易。
在翻阅了大量与该属相关的历史文献后,朱江发现,已发表物种的分布地几乎都远离广州,而小型轴甲族的分布区往往不大,“这给了我一种暗示——这一头标本存在新种的可能”。
但科学更需要证据。在取得工作单位支持后,朱江全力投入研究,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野外采集。
白天查阅文献资料,夜晚进行采集,通宵也是常事。在高强度的搜寻工作期间,朱江睡觉时梦里都是虫子、树干、灌木枝条。

看似平平无奇却让朱江“魂牵梦萦”的小昆虫,果然有“大来头”。
在观察获取标本和模式标本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2021年12月,一篇关于“海珠珐轴甲”的文章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面世。
这是该物种在全球的首次发现。而该物种所属的珐轴甲属,则是中国的首次正式记录。

13岁开始观察昆虫
事实上,这是朱江第4次发现新物种。
“其实昆虫的数量和种类非常多,目前已知的昆虫约是30%左右,所以发现新物种是很正常的事情。”朱江轻描淡写地说着。
他还提及,此前曾在川西高原上发现的新物种“力伟铠甲”,是他以母亲的名字“力伟”命名,以感恩母爱。
不过,在城市中心发现一个新物种倒是罕见,更需要发现者敏锐的心思和眼光,以及足够的观察阅历。

痴迷于自然观察的朱江喜欢往野外跑。
13岁那年,朱江加入了学校的观鸟社团,常跟着老师到野外观察,从鸟类到昆虫,他与大自然的距离逐渐拉近,并愈加痴迷。
2016年高考,朱江目标明确,“锁定”昆虫学这门课程,入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就读植物保护专业。
“另一方面,我也不想离开广州去上大学。”朱江在广州长大,年纪虽小,但已有10多年自然观察经历,这让他对广州不少本土生物了如指掌,更有深厚感情。

野外观察期间,朱江拍摄的白斑鹿。

野外观察期间,朱江拍摄的赤颈鹤。
自然观察,也为他打开了一扇与世界交流的窗。
“我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却特别喜欢观察动物生活,这也是一种交流吧。”朱江的心里,似乎有一个内敛却宽广的世界,到野外、到公园去走走,就是他的“能量源泉”。

朱江和同伴收集部分地表土壤,以寻找“海珠珐轴甲”。
在求证“海珠珐轴甲”时,正值盛夏。
朱江拎着小电筒,小心翼翼地在深夜的绿丛中寻找着目标物种。汗水浸透衬衫,又变成白花花的盐析了出来,一只小蛾子趴在他的背上汲取汗液,矿物质是它们的养料。
著名教育家陈立说,“生物是奇妙的共生体,它们存在于一片土地上,自有其生长规律,又互相帮助。”
自然界如此,朱江与昆虫也是如此。

朱江。
让学生群体参与自然观察
“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对自然观察的痴迷和投入,是朱江兴趣使然,也是作为一名自然观察工作者的责任。
“更多生物被知晓,让更多人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他说,众多自然观察者正在努力,增进人们对本土生物的了解,唤醒本土保护意识。
在朱江看来,目前,中国的自然观察爱好者数量仍然较少,应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感受身边的美好。
2021年,海珠湿地启动“公民科学家”项目,引导公众接触自然观察领域。朱江解释道,有了科普和专业培训,公众在日常观察中能以科学的方式进行记录,这些数据对分类学或生态学的研究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当然,要让自然观察成为一种“新潮流”,除了强调其价值之外,也要让这项行为变得有趣。
“比如在校园开展自然观察,最好的方式并非增设一门学科,而是建立一些相关社团,让学生在‘玩中学’。”朱江说,让学生群体参与,这是在全社会推广自然观察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