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教育 时间:2021-06-17
https://mp.weixin.qq.com/s/tAuZZDzA_VzuO5rbqWWE-Q
今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百年对话——广东高校党委书记谈党建引领育新人”全媒体报道,展示广东高校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经验做法。敬请垂注。


近日,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发布通知,正式批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这是2006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来,该校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结合“十四五”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学科优势,紧密对接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垚臻表示,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赓续红色血脉,为乡村振兴战略落细落实贡献“仲恺智慧”和“仲恺力量”,奋力书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笔和时代华章。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查看文章青春心向党⑱|仲恺学子: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党建引领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具体办学过程中,如何理解这句话?学校又将如何落实?
宋垚臻: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指南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使党的建设行稳致远。
我们通过规范选人用人制度和程序,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干部选用新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式,坚持突出政治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南方日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着94年的办学历史,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哪些独特的红色基因?
宋垚臻: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爱国主义精神是仲恺精神的核心,与团结奋斗、扶助农工等精神品格是始终贯穿于仲恺94年办学历程的红色基因和精神主线。
1929年,何香凝先生因不满蒋介石反共,愤而出国卖画筹集办学经费。抗战爆发后,她毅然归国共赴国难,将筹集的办学经费作为抗日救亡工作费,辗转多地艰难困苦仍坚持办学。其间不少仲恺师生积极走上一线参与抗日救亡。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先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广泛团结进步人士鼎力支持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1987年,学校成立了高规格的董事会,历届董事长均由在任广东省省长担任,董事会成员包括港澳知名人士等,体现出团结凝聚海内外力量共同办好学校的独特优势。
立德树人
扎根“三农”主战场
南方日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有着服务三农的悠久传统,学校是如何发挥独特优势,引领党员师生身先士卒服务乡村振兴?
宋垚臻:学校始终秉承何香凝先生“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面向基层,扎根“三农”主战场。
首先,学校利用科学研究优势,支撑乡村振兴。主动对接广东农业科技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破解植物重大病害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广东农产品加工技术、品牌推广及营销模式;力促智慧农业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和乡村振兴。
其次,学校发挥人才优势,支撑乡村振兴。发挥“农工”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致力培育投身乡村振兴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三农人才。我们仲恺农村科技特派员特有的“问题导向、学科交叉、师生协同、全产业链服务”工作模式,是广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亮点。
作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学校近年来共培养输出本乡本土农业技术人才2万余人,培训人数占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训总量约50%,成为我省乡村振兴培训工作的主力军。
南方日报: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请问学校如何思考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宋垚臻:学校以成为广东省“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为有利契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力构建以德为先的“三全育人”体系。
学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体系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涉农院校,学校强调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培育好担当强农兴农使命的“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谋大发展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南方日报:高校是高层次人才聚集地,请问近年来学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有什么新突破?如何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党组织,并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宋垚臻: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学校连续三年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十三五”期间引进博士234人,柔性引进院士8名。国家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73首席科学家、珠江学者等一大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加入,极大优化了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学校副董事长马有礼、霍震寰先生,董事陈丹、马化腾先生等已踊跃捐资共计5800万元人民币。
学校党委一贯重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矢志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校、院两级党员领导班子成员、党员学科带头人定期联系高知识群体教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吸引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全校在岗教工党员958人,占教工总人数的54.09%,是全校师生党员总数的26.13%。
南方日报: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请问学校中长期规划有什么具体建设目标,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宋垚臻:学校借力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和广东省实施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工程等重大计划,借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这一重要契机,着力内涵建设,不断凝炼学科专业特色,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其中,学校有4个学科入选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学科被评定为广东省“强特色”学科,7个学科增列为广东省珠江学者设岗学科,学科学位点建设整体水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分中心、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岭南特色食品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并持续强化8个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学校正在加快推进白云校区建设,实施海珠校区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建设数字化智慧校园,奋力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层党建案例
机电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激发基层活力 实现“三全育人”
机电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通过在教学、科研团队中成立党小组,加强师生党小组结对共建,将党建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既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度指导,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教学、科研成果的产出,也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该党支部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以形式多样的专题项目为载体,通过加强师生党小组联动、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党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党支部的组织和领导下,支部教工党员积极投身于学生科技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科竞赛文化氛围,近年来指导的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屡屡摘金夺银,成为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园艺园林学院园林学生党支部:
培养“一懂两爱”专业人才
园艺园林学院园林学生党支部坚持以生为本的指导理念,实践探索出“能力生成—素质养成—价值观培养”的基层学生党组织育人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助力乡村振兴,培养“一懂两爱”(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专业人才。
该党支部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的建设,着眼于组织建设、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努力探索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党员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模范作用,形成党建促发展、促团结的良好局面。创建“党员携手企业,争做社会精英”的党建品牌,引导学生党员吸收最新理论,了解社会行业需求,促使学生党员养成主动学习,勤于探究,善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全面促进党支部内部的人才培养以及其他方面的稳定发展。
经过长期的党建育人相融相促,该党支部育人成果丰硕。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实践队,“哎呀花工作室”创业项目获得广东省、广州市创新创业项目立项资助,2018年参加广东省“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荣获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