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骤雨未能冲淡南沙区港湾街道的“荔”香四溢,6月21至22日,经贸学院广东省农产品电商直播科普教育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流通创新研究中心、“仲耘”电商实验室团队冒雨进驻“浪漫港湾·与‘荔’同行”荔枝集市,以“科技探秘+文化体验+科普讲堂”的创新模式,为南沙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高校智慧,在风雨中谱写了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在“仲荔科普探秘站”现场,参与活动的师生通过高倍显微镜向市民展示了荔枝表皮的蜂窝状龟裂片结构及果肉海绵状组织,公众更加直观地理解了 “为何荔枝果皮能抵御虫害”“果肉如何储存水分” 等生物学原理,这种从 “田间” 到 “实验室” 的知识转化,不仅生动揭示了荔枝从表皮防护到果肉储水的生物智慧,也是科技赋能产业的底层逻辑。同时,经贸学院院长方凯表示:“我们不仅要展现荔枝的‘外在美’,更要解码它的‘内在逻辑’。这种从田间到实验室的知识转化,正是科技赋能产业的底层密码。”现场家长李女士感叹道:“第一次知道荔枝壳的纹理藏着天然防水层,这样的科普让孩子明白农业处处是学问。”
据悉,经贸学院此前已通过科技特派员帮扶模式,为南沙荔枝种植户提供了修剪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全链条技术支持。此次活动将进一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科普资源,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在本次集市现场,经贸学院设计的“仲荔艺趣创想家”主题摊位成为人气爆火的亲子互动空间。活动中,孩子们只需将瓶盖蘸取颜料,轻轻按压在画纸中央,便能印出圆润饱满的荔枝轮廓,再用细笔勾勒龟裂纹路,添上几片新鲜荔枝叶拓印的翠绿叶片,一幅充满童趣的 “荔枝丰收图” 便跃然纸上。“没想到简单的瓶盖就能完成创作,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认识荔枝!”王女士看着孩子沾满颜料的笑脸欣慰地表示。
据统计,两日来共有数百组家庭参与体验,这场融合农业元素与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更让家长们看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文创的无限可能,生动地诠释了“文化赋能乡村”的深刻内涵。

在《“荔”害了!红果的“身世之谜”》主题讲座中,经贸学院张银银博士立足“百千万工程”中“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目标,系统讲解了荔枝的起源演化与科学食用方法,特别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食用不超过 10-15颗”,并分享了“盐水浸泡去荔枝酸”、“搭配主食防低血糖”等实用技巧。张博士强调:“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与文化共同驱动,我院将持续通过‘电商培训+科普教育+品牌孵化’模式,助力打造南沙“荔枝+”产业集群的打造。
在讲座互动环节,孩子和家长们踊跃举手抢答,现场洋溢着浓厚的科普氛围与求知热情。

本次活动是经贸学院与南沙区港湾街道战略合作的深化实践。早在2024年,双方已围绕典型村培育、产业规划等议题达成合作意向,而此次荔枝市集则是落实 “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具体行动。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通过科技特派员驻点、电商人才培训等方式,助力南沙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 “经贸方案”。
据悉,活动获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有效提升了南沙荔枝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展望未来,双方将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绘就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