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由党委宣传部主办、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承办的仲恺讲坛第三十讲在学术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特邀暨南大学中文系宋剑华教授为我校师生谈《情绪记忆与文学创作》,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姜晓丽、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曾秀兰教授等到场聆听。
宋教授从听闻记忆、想象记忆、阅读记忆和综合记忆四个方面,通过列举《白毛女》、《红岩》、《百合花》、《白鹿原》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深入浅出地阐述情绪记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指出,相比外国文学,中国当今的文学创作缺乏独创性,“要写出自己生命的感觉”。

情绪记忆是什么
文学就是讲故事,那么故事的源头从哪里来?宋教授认为,文学创作里面所表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并不一定都来源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我们将所见所闻录入大脑,与电脑不同,人脑具有过滤功能,只有某些刺激让我们的神经元留下印象,才能形成记忆。情绪记忆进入潜意识、沉淀到无意识,随时随地干预我们的生活。他引用著名作家苏童的话,指出文学创作的来源是碎片式记忆的组合。情绪记忆中无数的单元会构成一个复合的艺术形象主体。
影响文学创作的情绪记忆主要包括:听闻记忆、想象记忆、阅读记忆和综合记忆。
情绪记忆如何影响文学创作
宋教授以歌剧《白毛女》为例,指出故事创作的阶级压迫说、桃色新闻说和封建迷信说三个版本,从而引申出作家从听闻中获取共性,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和时代特征,基于自己的理解与听闻记忆相结合,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而想象记忆则是通过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发挥、推演来完成文学创作,宋教授以小说《红岩》、《林海雪原》为例,指出作者在描述“江姐”被施以酷刑的情节上是如何一步一步让想象记忆膨胀,从而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

阅读记忆则是“复制别人的故事加以创作”,在阅读中形成创作的模式;而一旦失去了模仿的对象,其创作需要依靠其他情绪记忆。宋教授通过小说《百合花》和《红棉袄》、《红高粱》和《静静的顿河》的对比来说明阅读记忆对作者的题材选择、故事展开影响之大。他以小说《白鹿原》为例,对比故事中“朱先生”与《墨子•非攻》、“田小娥”与《游西湖》等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中融入多种情绪记忆,即综合记忆。
当今文学创作的思考:缺乏独创性
宋教授认为,中国文学模仿性太强而缺乏独创性。
他指出,中国的文学创作具有螺旋式的上升的特点,用胡适的话讲,中国古典小说是“滚雪球式的创作”。与《阿凡达》、《哈利波特》等外国作品相比,中国缺乏脱离情绪记忆的文学创作,缺乏独立思想。宋教授总结其中原因主要有:一是我们缺乏哲学认定的基础,缺乏精神上的主体;二是我们缺乏宗教信仰,缺乏其对想象力的开发;三是现在的作家素质不高,导致文学创作资源的低水平重复。他建议,首先文坛应该摆脱功利主义,放下名的负担,不要为出名而写作,而是要为文学而创作;其次,不要太多无病呻吟,要打开想象力,“要写出自己生命的感觉”。
最后,曾秀兰教授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本次讲座让在场师生获益良多:一方面能够领略大家风采、增进师生对文学的了解、激发对文学的兴趣、提升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在生活和研究中应注重独立思考精神、培养独创性。
链接:宋剑华,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王瑶学术基金奖”专家评选委员会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曾在《当代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学术研究成果卓著。其代表作有《胡适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