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揭晓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结果,我校何金娟、林郁两位学子凭借扎根基层的坚守与创新创业的魄力双双摘得殊荣。他们以行动诠释了“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仲恺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
厚植乡土情怀:实践育人铸就“基层先锋”
“从课堂到田间,用脚步丈量责任”,这是何金娟的青春选择,也是我校实践育人模式的真实写照。作为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何金娟积极响应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号召,主动加入西部计划,扎根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在“百千万工程”办公室,她负责典型村培育、防返贫监测等工作,走村入户宣讲政策、整治环境,组织“美丽四小园”建设,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团镇委副书记,暑假期间她统筹对接11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各村镇,带领团队开展直播助农、文化摸排等活动20余场;带领“心心向农”实践团13名研究生,聚焦乡村治理“积分制+”模式开展调研,成果被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她还参与“春禾爱心课堂”授课、组织宣传片拍摄、服务留守儿童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服务超1000人次,事迹被媒体报道7次。2024年5月,她聚焦丝苗米产业,提案获评清远市“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
何金娟的成长轨迹,与学校“实践育人”的特色培养模式密不可分。她感言:“学校不仅教会我专业知识,更让我懂得‘自强’二字的分量——它是对土地的深情,是对使命的坚守。”
激发创新潜能:双创教育培育“科创立业标杆”
与何金娟的基层坚守交相辉映的,是林郁在科研与创业赛道的奋勇攀登。这位农药学研二学生,以GPA4.5、专业排名第2的优异成绩,斩获学业一等奖学金,更以“打破国外氢燃料电池催化剂技术垄断”为志,创办广州天昆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三年间,他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壁垒,获国家专利、SCI论文等成果,并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摘得金奖,成为青年科创的典范。


林郁的成就,得益于学校“以赛促学、以创促教”的双创教育生态。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课程—平台—竞赛—孵化”全链条培养体系,设立“青创空间”,为学生提供资金扶持、导师对接和产学研转化支持。林郁在校期间参与的“农药减量化技术研究”等课题,正是学校“导师+项目+团队”科研育人模式的成果。此外,通过“挑战杯”“互联网+”等赛事培训、创业沙龙等活动,助力学生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学校的支持让我相信,科技报国不是空谈。”林郁的创业之路,彰显了仲恺“扶助农工”精神在新时代的科技表达。
一直以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思想引领+实践锻造”育人体系。校团委通过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主题团日活动、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自强之星”评选等载体,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青年。何金娟与林郁的事迹,不仅是“自强之星”的个体荣耀,更是学校育人成效的集中体现。今后,校团委将进一步融入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勇担使命、踔厉奋发,让青春在创新中闪光,在担当中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