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 时间:12-04
记者 喻淑琴 通讯员 熊飞 陈勇
广东乡村振兴怎么做?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都在积极调研,热烈探讨。12月1日,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年会暨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在茂名召开(链接:茂名启动乡村振兴大调研),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所长,从体系建设、电商、法律、金融下乡、工商资本等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研讨。
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年会暨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在茂名召开。期望通过这次规模较大、话题较深入的研讨会,继续发挥三农‘智库’作用,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出谋划策。
“我们组织了这次规模较大、话题较深入的研讨会,希望继续发挥三农‘智库’作用,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出谋划策”。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会长、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耿静超介绍。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院长瞿志印也表示,专家的建议,既有理论性、宏观性,又有很强的适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相信能给大家不少启发。
“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接地气”
“广东目前乡村振兴发展处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的局面。”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省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万忠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实际情况分析乡村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并由此提出希望调整行政区划,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他还认为,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既要高水平,又要接地气,要发动民营企业实施“千企帮千村计划”,还要创新贫困地区干部工作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使群众观念切实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万俊毅认为,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时代亟需和国家战略。他在介绍,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各地资源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广州泛珠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廉则阐述了“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步骤”。他说,振兴乡村要全域全覆盖,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农村。城市化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城市化要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们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土地资源资本化上。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齐文娥则针对茂名当地实际,讲述了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她表示,中国荔枝产业春意渐显,市场对荔枝的价值正在重新认识,荔枝产业链优化已在路上。她提出,除了在生产环节进行区域品种结构优化等之外,还可以在加工环节上不断探索多元化创新性,如荔枝干、荔枝酒、荔枝蜜饯等。在流通环节上也可以进行分销渠道的多元化。
与会专家学者们到位于茂名电白水东镇的国家芥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进行考察。
与会专家学者们到位于茂名电白水东镇的国家芥菜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进行考察。
农村人才、电商、法律,绕不过的话题
“三农”工作队伍怎么打造,农村电商到底如何发展,基层治理转型需要破除哪些法律障碍……这些热门话题,专家学者们也纷纷进行了探讨。
针对人才培养,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闫玉科分析了农技推广队伍和农口干部队伍的现状,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刻不容缓。他还表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产业化综合体。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考核规则,高起点、科学制定城乡融合发展规划。
针对农村电商如火如荼的发展趋势,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易法敏建言,政府应从产业特色、本土化人才、专业服务商协作等角度,培育本地农村电商生态系统,因为政府介入会对生态系统发育、成长、完善起关键作用。易法敏认为,农村电子商务将有以下发展趋势:电商成了精准扶贫的有力手段;线上线下呈现加速度融合;《电子商务法》即将出台,包容性监管与重点治乱并举;电商的模式、观念、内容正转型升级。他还以罗定聚龙大米为案例,讲述了网络环境下农业品牌该如何建设——先确立目标,再“重新定位+包装+讲故事”,并且锁定目标人群,有针对性进行传播,以及要认清品牌的传播层次模型。
“法治国家建设目标下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之基层法治具有必然性。”华南农业大学农村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权典表示,推进基层治理转型需求及法治有不少障碍,为此他提出建议,一是促进完善基层社会规范体系;二是改革村治模式,创设完善新型村治结构;三是基层政府转变村社管治方式,完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对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四是完善建章立制,促进改革和规范治理,遏制基层腐败;五是城乡领域均要协调改革发展、公民维权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六是在法治文化建设领域,深化普法教育,培育社区精神,营造法治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意义。
工商资本、金融下乡,风险和机遇并存
农村发展哪些环节需要工商资本介入,如何趋利避害?金融下乡到底有多迫切,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是三农界的焦点。
对此,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石大立,通过案例深入浅出系统性介绍了广东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现状与对策。他指出,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可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关系,促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风险。
对此,石大立建议:要健全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动力机制,要引导工商资本打通农业的发展瓶颈。“当前工商资本多投向短期效益相对明显的休闲观光旅游业等,更多依靠规模效益的提升提高投资利润率,但全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理念亟待深入落实。”要加强规划引导和具体指导,处理好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中的农民利益。”要防止大资本排挤小农,建立起企业与农民之前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企业发展赚到的红利。”
针对“金融下乡”,广东开放大学经济管理与标准化学院院长、教授阮银兰主要从“农村”、“供给侧”、“金融”三个关键词来具体展开。她认为,“金融下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农村金融供给在量和质上都不足,但农村金融的需求却很强劲。
为了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她提了建议:在政策上,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建立有利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包括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在实操上,要做到“四个送”。即送“知识”下乡,送“产品”下乡,送“服务”,下乡,送“平台”下乡。在互联网金融上,互联网金融模式为农村资金需求提供新渠道,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为现代农业产业提供发展动力。
文丨南方农村报记者喻淑琴 通讯员熊飞陈勇 图:叶其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