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廖仲恺先生诞辰148周年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98周年纪念日,学校在白云、海珠两校区举办系列校庆活动。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家国情怀
上午,学校举行简朴而庄重的向廖仲恺先生铜像、何香凝先生铜像敬献花篮仪式。党委书记翟雪梅,党委副书记、校长廖明,党委副书记朱立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肖更生、林俊睦、张文峰和全体中层干部,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校友和师生代表参加仪式。仪式由朱立学主持。



翟雪梅、廖明分别代表学校党委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廖仲恺先生铜像和何香凝先生铜像敬献花篮,缅怀革命先烈。全体出席人员深怀崇敬和景仰,向廖仲恺先生铜像和何香凝先生铜像三鞠躬,绕行一周瞻仰铜像。
向革命先辈敬献花篮是学校一以贯之的校庆日重要活动,是弘扬和传承学校精神内核的重要礼仪活动,对引导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先辈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接续奋斗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情系母校育新绿 共筑生态新景观
珍稀树木园揭幕仪式在新田径场南面绿地举行。全体在校领导、中层正职和主持工作副职干部、校友代表、师生代表见证仪式。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文峰主持仪式。


本次新建开放的珍稀树木园将种植土沉香、大果紫檀、柚木等珍稀树木,共计500棵,均由阳江校友会捐赠,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珍稀树木园未来还将成倍增加更多树种,随着园内树木的茁壮成长,将持续优化学校生态格局,成为师生亲近自然的“打卡点”、教学实践的“户外课堂”,见证学校新百年征程中的每一个奋进脚步。
近年,学校致力打造“五园两水双湖山”理念的绿美生态校园,成功获批成为广东省首批26家植物迁地保护机构之一。本次开放的珍稀树木园与此前建成的梅园、茶花园、竹园、松园、木本花木专类园和樱花园等,均凝结着仲恺师生和校友感恩母校、铭志于树、寄情于园的爱校、奉献情怀,已经成为学校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绿美校园建设,打造校友精神文化家园的重要平台。
聚智汇力谋发展 共绘蓝图启新程
建校98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高质量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会议在白云校区召开。学校战略咨询委委员、校董代表、全体校领导、中层正职干部及校友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智慧碰撞凝聚共识,以战略谋划擘画新篇。


党委书记翟雪梅对学校战略咨询委委员和校董代表的集体会诊、把脉支招表示诚挚的感谢。她指出,学校作为全国以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命名的两所纪念高校之一,历史底蕴深厚、政治意义特殊。在9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校训精神,与国家发展同频、与教育改革同向,扎根广东大地,致力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她强调,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把本次咨询会的成果融入到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中,科学制定学校“十五五”时期各项事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进程,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副书记、校长廖明代表学校作题为《历史积淀与战略转型:仲恺办学特色及发展思路》的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报告从学校概况、办学特色、发展思路等维度回顾了学校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深入剖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十五五”发展战略目标。廖明指出,学校致力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廖仲恺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实践育人,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致力科技兴农,支撑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办学特色显著。未来,学校将围绕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目标,提质升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交叉学科发展,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与科研创新高地。

学校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刘耀光院士,学校原党委书记王安利,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程萍、校友代表林国雄等先后发言,他们立足教育强国、农业强国等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就“十五五”规划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定位、主要任务,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战略咨询委员会会议的召开,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索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积极行动;也是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聚智借力、赋能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学校将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战略规划落地,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定位稳步迈进。
翰墨飘香颂芳华 丹青溢彩贺百年
百年薪火传文脉,丹青妙笔绘新章。为全方位展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搭建起师生与艺术名家交流的桥梁,校庆当天,学校举办 “翰墨丹青献礼百年”广东书画名家进校挥毫活动。十余位广东书画界知名艺术家走进校园,以笔墨寄情、用丹青抒怀,在98周年校庆日和“世界读书日”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图书馆中庭内翰墨飘香、气氛热烈。国家一级美术师曾明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许平、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吕北平、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冯伟东校友等书画名家齐聚一堂,与师生代表共同见证艺术创作的魅力。艺术家们凝神聚气、挥毫泼墨,将对学校的美好祝愿融入笔端。

书法作品中,或笔走龙蛇、苍劲有力,书写“百年树人”等励志名句;或行云流水、娟秀雅致,展现中华诗词的韵律之美。绘画创作环节,画家们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运用写意、工笔等技法,勾勒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作品。


活动现场,书画名家们将创作的98幅作品全部赠予学校。这些凝聚着艺术匠心与深情厚谊的书画作品,将珍藏于图书馆,成为学校百年发展历程中独特的文化印记。

本次活动以书画为媒介,将传统艺术魅力融入校园百年庆典之中,用笔墨描绘学校的辉煌过往、蓬勃当下与美好未来,让师生们在艺术的熏陶下,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向社会各界递出一张独具文化韵味的校庆名片。
凝练文化内核 走好传承之路
4月23日下午,学校在海珠校区就“仲恺精神”凝练工作召开学术研讨会。学校党委书记翟雪梅,党委副书记、校长廖明,党委副书记朱立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俊睦、张文峰,校内外专家学者曾庆榴、周兴樑、李吉奎、张金超、高岳仑、唐明勇、曾学龙、蔡瑞燕、刘斌出席会议。宣传统战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马克思主义学院、仲恺文化研究所负责人和廖何文化研究团队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朱立学主持。

会上,翟雪梅对莅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翟雪梅指出,启动凝练“仲恺精神”相关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内涵,让广大师生正确认识、不断传承和弘扬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蕴育形成的精神内核,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建设新时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将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并就凝练“仲恺精神”强调四点意见:一是要厘清“仲恺精神”的价值意义,将校训精神、“四实特质”“仲恺精神”串珠成链,努力构建仲恺人的精神谱系,作为推进中心工作、达到目标任务的“驱动器”。二是要把握“仲恺精神”的时代要义,明确凝练过程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是打造仲恺文化品牌的依循。三是要推动“仲恺精神”历久弥新,构筑起师生共同宣传践行的浓厚氛围,通过党建融合、课程育人等举措,使“仲恺精神”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爱校荣校教育的特色品牌和鲜明旗帜。四是要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在新时代“仲恺精神”的研究诠释、咨政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产出更多成果。进一步研究凝练、宣传推介红色校史资源,讲好红色校史人物故事,以红色文化涵养学校高质量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为教育对外交流贡献仲恺智慧。
廖明指出,“仲恺精神”凝练是建校98周年的重要活动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通过开展相关工作,凝炼出充分彰显学校办学治校个性特征的核心精神文化,统一师生思想认识,搭建好学校文化体系,更好传承红色基因,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莅会专家依次进行研讨发言,围绕主题深入探讨,交流思想,深化认识,就更好凝练“仲恺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的阐释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专家们所形成的研讨结论将按流程提交学校党委研究。
点燃创新引擎 绽放青春智慧
4月23日,主题为“青春筑梦‘百千万’,智绘南粤新画卷”的第九届“挑战杯”仲园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路演活动在白云校区图书馆举行。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校内外评审专家莅临现场指导,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广大师生前来观看。

本次路演的共有28个项目,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涵盖农林渔牧、机械能源、智能装备、化工技术、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和类别。项目类别为3大类别,各项目紧扣农林院校办学专业特色助力乡村振兴。


路演及答辩持续一天时间,各项目团队对项目进行展示讲解,接受评委和师生的多方提问,进行公开答辩。路演团队在赛后表示受益匪浅,接下来会结合评委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优化项目,通过参加路演活动,不仅锻炼了自我,还为今后的学术科技创新之路找到了更明确的方向。此次路演活动是一次展示创新才华、弘扬创业文化、彰显创造活力的青春盛会。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健全机制、资源整合、创业指导、资金扶持、立项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入手,构建“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用”的体制机制,鼓励、支持学生将专业学习应用到实际创造中,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平台,为学生学术科技成果转化汇聚合力。